多智能仪表DCS系统的研究
现代化生产需求使过程控制向着多输入多输出的要求发展,以及现代工业的控制分散性和管理的集中性不断提高,集散型控制系统(dcs)应运而生。在目前国外现场总线设备和DCS都很昂贵的情况下,国企的集散系统改造只能走具有自己特色的道路。本文针对以上问题和应用要求,以智能仪表作为现场控制设备,研究组成DCS及其应用中的有关技术,并提出了一种多智能仪表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构建了多智能仪表DCS实验系统,考虑到实验的实际需要,设计了被控对象模型和计算机监控系统软件。该实验系统由PC机、智能仪表、串行通信接口卡、RS-485总线以及被控对象模型系统构成。 1、多智能仪表控制系统的体系结构 1.1 一般DCS的体系结构 功能分层是DCS的体系特征,它充分反映了集散控制系统的分散控制与集中管理的特点。按照功能分层的方法,多智能仪表控制系统可以分为现场控制站、过程控制站、控制级、生产管理站。 1.2 多智能仪表控制系统的体系结构 图1 DCS结构框图
(1)总体结构 图2 多智能仪表控制系统的网络结构图
(2)智能仪表 2、多智能仪表控制系统的通信协议 智能仪表通信功能是智能仪表DCS系统实现的基础,在参考一些已有的协议的基础上,我们合理设计了通信功能的硬件和软件,提出了多智能仪表控制系统协议,其总体通信策略采用预约协议,即时间被分成时间片,每个智能仪表利用预先留用的时间片与主机通信。现场总线的网络层次模型借鉴OSI七层协议,并进行了部分扩展,侧重于工业应用,构成工业现场的通信网络。本设计中具体的网络规范采用了OSI协议中的应用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在物理层,该系统现场总线的传输介质采用RS-485双绞线。在数据链路层,其主要功能是:信息帧的装配和分解,差错控制和处理。波特率采用标准的1200、2400、4800、9600,可根据系统设计要求进行选取;传输帧采用标准的UART格式。 在应用层,对于多智能仪表控制系统而言,应用层协议即为对控制PC机与智能仪表之间相互传送的信息复帧的定义。应用层协议如表1所示: 表1 应用层协议
PC机接口和智能仪表DCS实验系统的现场总线之间接口转换电路使用研华公司生产的PCL-743/745串行通信接口卡。每个接口卡具有两个RS-485串行通信口,每个端口有一个具有16字节的先进先出(FIFO)缓冲器的通用异步收发器(UART)。它在将数据放置到总线之前先将数据缓冲入16字节的信息包内,这样就极大地减轻了CPU的负载并且当系统忙或者不能及时处理中断时可以避免数据丢失,这对于Windows操作系统下的高速串行I/O口尤其重要。在接口卡安装之前,通过卡上的一些跳线来设置I/O基地址和中断请求。PCL-743/745串行通信接口卡的通信功能是通过对其内部的寄存器进行读写操作实现的。 3、控制PC机通信功能的编程实现以及监控软件设计 控制PC机的通信功能用Visual C 6.0编制一个一个通信线程ThreadProcForComm (LPVOID param) 实现,这个通信线程只完成数据收发处理,包括flag、data_tra、data_rec、address等变量,flag为通信成功与否标志,data_tra为发送数据缓冲数组,data_rec为接收数据缓冲数组,address为智能仪表地址数组。 4、实例 本设计是在SEU-211智能温控仪基础上改进设计了USTS-100智能仪表。SEU-211智能温控仪也是面向DCS应用的智能控制仪表,其控制对象是电加热炉,采用热电偶作为温度传感器;仪表的输入是热电偶信号,输出的晶闸管触发信号;通信功能方面,通信协议以RS-485为基础,采用地址呼叫/应答后互传数据帧的结构。USTS-100智能仪表在设计时,硬件方面主要做了以下改进:(1)使其测量输入/输出信号还可配接标准电压电流信号,并将多种信号的输入输出电路整合,形成一个能够兼顾不同电路结构和电路参数的输入输出电路,增强其通用性,还设计了被控对象模型系统,这样可以通过软件实现不同的工业过程控制对象的特性,增强DCS系统的应用能力。(2)为实现复杂的控制算法,仪表微机预留了可扩展至32KB的掉电保护内存,可实现程序空间和数据空间的任意配置。(3)通信部分电平转换的核心器件改用性能更好的MAX485。所以硬件电路的改进主要是增强仪表的适应性,通信功能的改进主要集中在软件方面。 5、结语 本文针对国企的工业生产自动化技术改造,根据智能仪表组网的特点,提出了利用控制PC机通过RS-485总线与智能仪表相连组成多智能仪表控制系统。在参考具有代表性的现场总线协议的基础上,提出了多智能仪表控制系统的通信协议,编制了应用软件,并设计了具有此通信功能的智能仪表USTS-100温控仪,从而组成多智能仪表控制系统的实用系统,完成了一个有针对性的实验。实验证明该实验系统运行良好,能够完成各种较为复杂的控制实验。该研究将有助于提高国内智能仪表的研究和应用水平、拓展其应用领域,并适应国内中小型企业的技术改造需求,因而具有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