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文旅投融资项目六大新现象
近日,全国文化和旅游投融资项目遴选结果,共包括320个项目,项目总投资6194.1亿元,拟融资2325.4亿元。此次项目遴选既是当前文化和旅游领域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有力举措,也是一项持续拓宽融资渠道、激发投资活力、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长期战略措施。 据悉,为持续深化文化、旅游与金融合作,进一步加大文化和旅游企业融资帮扶力度,2019年文化和旅游部与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光大银行6家金融机构联合开展了全国文化和旅游投融资项目遴选工作。按照“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的定位,项目征集遴选首次采取政银合作模式,发挥政府组织协调优势,借助金融机构风险控制专业能力,充分调动金融机构促进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合作金融机构全程参与项目征集及评审,并为入选项目提供融资等金融服务。 全国文化和旅游投融资项目遴选共收到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409份项目申报材料,最终遴选出320个全国文化和旅游投融资项目,项目总投资6194.1亿元,拟融资2325.4亿元。 其中,国家文化公园相关项目32个,总投资943.8亿元;服务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类项目66个,总投资1418亿元;产业提质升级类项目98个,总投资2293.5亿元;产业扶贫类项目124个,总投资1538.7亿元。遴选出的320个项目中,PPP项目20个,总投资额354.1亿元。 分析入选项目的投资规模发现,项目体量主要集中在1亿元至10亿元之间;从地域分布上看,东、中、西部项目体量的分布比例也大致相似。 目前,部分项目已经落地实施,并获得相应的授信支持。据悉,本次遴选出的项目将纳入全国文化和旅游投融资项目库,作为各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及金融机构开展政策支持和金融服务的参考。 从总体上看,本次入选项目质量较高。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进入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新阶段,文化和旅游投融资项目展现出六大新现象: 文化和旅游项目成为脱贫攻坚内生动力。在320个入选项目中,有124个是产业扶贫类项目,约占入选项目总数的39%,总投资1538.7亿元。文化和旅游扶贫是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产业扶贫的重要方式。此类项目的落地实施,一方面直接拉动贫困人口就业增收,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另一方面能促进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相关政策性金融机构也将利用旅游扶贫贷款等予以大力支持。例如六枝特区牂牁江旅游扶贫项目、黄柏山生态旅游(暨扶贫)投资开发项目等不仅直接创造近千个就业机会,还促进了当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农产品销售。
黄柏山生态旅游(暨扶贫)投资开发项目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稳步推进。在320个入选项目中,长城、大运河、长征沿线一系列主题明确、内涵清晰的项目约占项目总数的10%,总投资额943.8亿元,是各地深入贯彻关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有序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具体举措。 例如泗县运河特色小镇一期工程项目、台儿庄古城一期升级改造工程项目等在地理位置和文化底蕴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将在推动区域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落实、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泗县运河特色小镇一期工程项目
文化和旅游产品供给持续丰富。文化和旅游差异化产品和服务不断涌现。入选项目涉及的行业广泛,产品服务形态多样,乡村游、自驾游、生态游、康养游、研学游等个性化、定制化项目占比近50%。越来越多的文化和旅游项目注重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项目硬实力,通过升级内容体验提高服务软实力。入选项目中,有近30%项目建设内容涉及基础设施建设和内容服务质量提升,如南昌融创乐园项目、九乡旅游小镇项目等都涉及基础设施和内容体验“双升级”。
南昌融创乐园项目
文化和旅游消费体验不断升级。不少项目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进一步扩展文化和旅游消费场景。例如,原先仅局限于北方冬季的冰雪游项目,已经从冬季扩展到一年四季,从室外扩展到室内,从北方扩展到南方;旅游演艺项目,在各类科技手段赋能下丰富了景区夜间游览内容,甚至使部分景区的“淡季”转为“旺季”,成为拉动夜间文化和消费的重要力量。在入选项目中,近30%的项目包含人工智能、VR、全息影像等高科技手段内容,以科技手段提升文化和旅游消费体验;或以高科技文化产业园区为主体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发展,例如开封菊花高新科技产业文化园项目、横店影视产业园项目等多个项目均体现了“科技 ”的元素。
横店影视产业园项目
文化和旅游双向融合相互促进。多地从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出发,与旅游资源紧密结合,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特色小镇、文化街区等,塑造地方文化和旅游品牌,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内涵品质,以旅游促进文化的传播消费。例如,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示范点及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以天津历史风貌建筑为依托,唤醒历史文化街区的生命活力;鄂伦春风情度假村项目以民族特色为依托,展现当地特有的民族风情。
来源:中国文化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