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邓君梅 制冷快线
目前我国的制冷剂排放量每年约几十万吨,但可以回收的量仅在5万吨到 10 万吨左右,为何制冷剂回收量这么小呢,是他的技术难度太高了吗?
事实并非如此。 天津澳宏环保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海涛先生告诉记者,制冷剂的回收并不难,普通的制冷企业都可以做到,复杂的是将制冷剂回收后做再生,“做制冷剂再生的企业要有相关的资质,比如特种设备操作人员的资质、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气瓶充装许可证等;企业要有相应储存能力,像制冷剂这种危险物品的储存,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仓库就可以了,肯定得有储罐储存才行,同时还要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的操作资格和技术手段等,否则风险很大;此外环评和安评也都要符合条件才可以。”据了解澳宏目前是亚洲地区从事制冷剂回收再生利用的最大企业之一,工作得到了生态环境部有关领导的认可和联合国环境署有关负责人的赞赏。目前澳宏每年回收的量已经达1400万吨,超越了市面上绝大多数的制冷剂回收企业,折合减排近300万吨二氧化碳的环境效益。
除了制冷剂的再生较为复杂,回收成本高、相关政策不够完善也是制冷剂回收量低的原因之一。制冷剂因为是气体,从收集到运输都是危险物品,同时我国的制冷剂处理技术较发达国家来说相对落后,缺乏技术人员、回收设备的标准和认证体系等因素,造成制冷剂回收成本较高,企业难获利。此外,制冷剂作为气体被运输,企业需要有运输危险物品经营许可证,安装需要有能源安装资质,处理和销售也都需要相关资质,一套流程下来,费时费力。再加上国家虽然呼吁不要随意排放制冷剂,但并没有明确的相关条文来进行管理,这就容易让部分法律意识淡薄的人“钻空子”,随意排放制冷剂;环保意识淡薄的群体意识不到制冷剂排放的危害。像我国的居民群众淘汰废旧冰箱、空调时,大多是直接出售给废品回收站,废品回收人员直接现场拆解导致制冷剂全部排放。这也导致超过半数拆除空调制冷设备未进入正规回收通道。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制冷行业越来越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制冷剂一旦泄露,不论是财产还是生命,影响都是是巨大的。
2020年,海口一大厦发生爆炸致1死10伤,经专家现场勘察,初步判断事故原因为中央空调制冷剂泄漏引发!杭州某回收站的张先生,多次晕倒抢救,辗转几家医院都查不出病因,最终发现是回收站里拆了的几台空调、冰箱制冷剂泄漏导致的慢性中毒。这样的案例数不胜数,除了生命财产安全,制冷剂的泄露对环境的危害更是严重,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加剧等。解决制冷剂排放、泄露造成的各种问题,理想方式之一是实现制冷剂的回收、再生。目前制冷剂的排放源主要有4大方面,包括制冷设备生产调试产生的废弃制冷剂,制冷设备维修、移装过程排放的制冷剂,制冷电器报废产生的废弃物以及小包装制冷剂使用后的残留量。由于各种因素,我国的制冷剂回收做得还不够到位,成为制冷剂排放的主要来源。像日本,他们的制冷剂回收政策是按照回收对象不同进行分类:《氟利昂排放抑制法》《机动车回收法》《家电回收利用法》,各类别之间的管理互相独立,分别由不同机构进行制冷剂回收工作并统计回收量。而欧盟和美国的回收政策,一方面是限制制冷剂的使用和消费,并要求在制冷设备使用和维修过程中对制冷剂回收。像小型家电制冷剂回收设备的回收,美国规定,当压缩机正常工作时,能回收家电90%以上的制冷剂;当压缩机不工作时,能回收家电中80%以上的制冷剂。另一方面是要求对废弃制冷设备中的残余制冷剂进行回收,如此前欧盟的欧盟F-gas的减少计划,从2017年开始,欧盟在制冷、空调和热泵设备中包含的HFCs采用配额机制。制冷和空调系统中的所有HFC制冷剂都必须回收,且回收的HFC是“无配额”的,因此,对于确保市场上有足够的产品来满足需求至关重要。
中国制冷剂管理处于起步阶段,在具体回收标准等的制定上目前仍不完善。制冷剂回收量低,相比于日本、美国仍有很大差距,约为发达国家处理量的1/10。从各企业回收量看,2019-2021年,全国仅有1个省制冷剂回收量超过100吨,2019年全国有16家企业制冷剂回收量在10吨至100吨之间,2021年该数据提高至35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