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仙居县湫山乡:探索夜间经济“新玩法” 打造夜游“网红地”
近年来,浙江仙居县湫山乡以建设“湫水宜人 在山一方”打造全域旅游示范乡和“两山理论”践行区为总体目标,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依托优越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悠久的民俗文化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在以“一轴两翼”为发展定位,以四都村为核心,以乡村文化为灵魂,发展原乡文化体验、乡野风光游赏、生态度假养生等多种旅游形态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乡村夜间经济。以文化为底色,在保护文化资源的前提下充分有效地挖掘既有资源,结合科技、创意、艺术等手段营造丰富的夜间文化生活,让文化“亮起来”,让文化“会说话”,形成一种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 一、湫山乡夜间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科学规划 绿色发展 打造夜游“网红地” 一是“整治 ”,绿化复垦,还民一片“青山绿水”。结合“三改一拆”“治危拆违”和“一户多宅”专项清理等工作,彻底清除“脏乱差”,加大文化建设推进力度和基础设施投资强度。在乡村建设过程中突出湫山文化特色,将文化元素融入公共设施、民居布局、内外装饰等各个细节中,拆除四都村400余间猪舍、445口露天猪饲料缸;解决了困扰群众30年之久的出行难题,打造了一条长280米、宽30米的特色仿古老街;成功迁移四都村陈氏祖坟1个,其他坟墓40余个,并将迁移后的场地改建成古树公园。据不完全统计,全乡共拆除470多处违章建筑,面积达12000多平方米。同时,“拆建”结合,为生态停车场、滨水公园、休闲公园等公共设施腾出空间,做到“拆一处、清一处,建一处、美一处”,新增小景点60多处,新增绿化面积7000余平方米。 二是“旅游 ”,串点成线,绘就一幅“山水画卷”。该乡在发展过程中突出“湫山望水”,致力于打造出一条以永安溪为主轴,杨岸港和四都坑为两翼的“一轴两翼”乡村旅游新路子。目前,主轴永安溪上有着单机容量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有集全县之力建造而成的下岸水库;杨岸港通过引进仙人谷漂流发展乡村旅游,结合雅溪村的灯笼、杨岸村的古杨梅树群落,日均接待量达近千人;四都坑已与上海山里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签订“裸心居”居游康养度乡村休闲综合体框架协议,预计投资15亿元。同时,按照“枕山倚水”的布局,修建一座滨水公园、一座浮桥、一条生态绿道将“一峰三溪”完美融合。按照“一村一处景,一村一幅画”,深度挖掘、整合和盘活各村自然、乡村、人文等资源,在保留乡土风貌下,规划设计和改造整村、古民居和景观,重塑乡愁记忆。串联后的溪东村、四都村、湫山村已成为一条集自然山水、田园美景、古村风貌、文化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 三是“科技 ”,璀璨灯光,打造一场“视觉盛宴”。以古民居景观建筑为载体,按照“两带、三心、九节点”的布局,借助灯光和数字多媒体技术,将水、景、古村、科技巧妙结合,打造集景、光、影于一体的四都“夜景长卷”。在做好景观照明的基础上,兼具独特性、智能化、生态化,采用节能环保的技术手段,将湫山油茶、雅溪灯笼等独特元素和“书画”概念融入亮化设计当中。同时,已完工的雨巷互动地砖青雨石项、彩跑园盘、200余平方米水幕电影和石墙3D墙绘,通过全景式的视、触、听、嗅觉交互体验,使游客能够“身临其境”感受氛围。截至目前,夜间灯光已全面完成修饰,四都村的夜景灯光已经初步成型。 (二)文化赋能 浓淡相宜 讲好夜游“新故事”。 一是“灯光 历史”,老建筑借“夜色”焕新。四都村注重修旧如旧,对村内保留的大量清代古建筑进行修缮挖掘,对“墨香四都”的八大景观——岁贡府、衍庆宫、诚正街、永济桥等进行梳理,利用场景亮化、3D光影秀、灯光投影交互等技术,将古建筑内含的文化与光影有机结合,让游客更加直接地感受历史文化。同时,照明装饰从“浓墨重彩的大红灯笼”,到“清新典雅的白雪油茶”,再到“舒适闲雅的水墨丹青”,处处透露出湫山特色,讲述着湫山故事。自开放夜间游览以来,四都村已累计接待游客5万人次。 二是“文创 书画”,新项目借“夜色”点亮。大力发展文创产业,打造的长280米的文化创意街区,除定期举办文化讲座、书画下乡等活动外,近期开启夜间传统手工艺培训、体验项目,成功吸引周边游客。对古街21间老房子进行整体翻修,打造成四都书画名家工作室,筑巢引凤。在引进国内知名艺术家来此采风创作的同时,吸引大专院校的美术专业学生入住写生,开展创作讲座和各类艺术活动。同时,遵循高起点、严要求、低门槛的原则,为名家工作室引进更多人才。截至目前,已吸引安徽省泾县、浙江嘉善县、台州黄岩区等地近200支考察团,中国美院、南京艺术学院等各类院校写生作画50余次,台州乡村振兴学院教学实践基地、台州学院学生实践培育基地已落户四都。 三是“民俗 活动”,老曲艺借“夜色”复活。围绕夜间经济,加强与民俗文化融合,打造独具特色的“湫山民俗夜间文化”品牌。现场演绎古法榨油技艺,配合清新典雅的油茶花灯光,茶香四溢;板凳龙,在大红灯笼的衬托下,尤为壮观;旗袍秀,在光和影中,尽显风情万种;还有跳跳马、铜钿鞭、三月三民俗活动等带有浓重的湫山特色。据统计,举行板凳龙活动当天客流量高达1万人次。同时,开展“重拾传统工艺唤醒乡愁”“特色民间小吃大比拼”“我们的村晚”等各类活动,将四都村的人文底蕴通过各类活动重新演绎。 (三)破题夜游 产业融合 带动经济“新增长” 一是目标明确,政策扶持。为加强夜间消费的引流,该乡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湫山乡夜间经济的实施意见》,围绕打造“夜湫山”周边唯一的夜游IP为目标,增加游乐性和互动性,并形成夜游古村、夜品乡味、夜购农货、夜宿农家等系列夜间旅游活动,让游客实现乡村夜生活的全方位沉浸式体验。同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引导企业、个人、乡贤和社会团体等前来投资。截至目前,已成功引进高端民宿6家,农家乐4家;成功洽淡开设乡村酒吧、说唱茶馆、文创工艺店和手工坊等品牌门店入驻6家。 二是顶层设计,品质提升。邀请专业的项目设计团队,在原有旅游资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基础上,重新规划整合提升。重点提升步行街、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和水电供给、污水排放等公共服务。重新规划旅游资源,在仙人谷漂流项目上,增设浆板体验与培训、趣味水上游乐项目;依托杨岸港原生态的自然景观,探索“夜游”项目和划龙舟等民俗活动;打破滨水公园观光的单一性,增加适合周末亲子游的亲子乐园;在田园景观打造的同时,开发适合农耕体验及研学的农业项目,品质的提升吸引了大批游客。截至目前,增设的游乐项目吸引了近6万名游客。 三是产业联动,品牌营销。大力扶持本地特色产业,以产业带动乡村振兴是近年来乡党委、政府的中心目标。在发展夜间经济的同时,注重打造产业品牌,在四都村建设油茶记忆馆,现场演绎古法榨油,成功打响湫山油茶知名度;突出雅溪灯笼产业优势,在夜游主场景利用形式多样的灯笼点缀亮化,提高湫山灯笼美誉度;在四都古街上设综合服务中心,推销宣传杨岸古树杨梅酒,打开湫山杨梅酒销路。据统计,自夜游开放以来,油茶价格相较往年增长了60%,销量增长15%;杨岸土杨梅酒和雅溪灯笼销量较往年各增长10%和12%。 二、湫山乡夜间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受客观因素制约,湫山乡的配套基础设施与服务相对落后。乡村夜经济是乡村发展中的“新名词”“新探索”,在之前配套设施的整治中容易忽略夜间发展的需求,现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定程度上还无法满足推动夜间经济发展的高要求。比如城乡夜间公交并未开通;农村夜市水电气供给、污水垃圾收集处理、餐饮油烟处理等配套设施不够完善。 (二)受产品供给制约,无法满足多层次夜间消费需求。目前,该乡夜间经济产品供给比较单一,局限于灯光秀、人文活动、游船、餐饮、购物等传统业态,而相对应民宿、康养、表演、竞技、体育等群众参与性、体验性比较强的娱乐休闲业态发展相对滞后。同时,餐饮、商贸等传统业态多以乡村特色为主,集中于中低档次,缺乏高端品牌和“网红品牌”入驻,还不足以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品质化、多元化的夜间消费需求。 (三)受规划运营制约,夜间经济整体品质有待提升。一是缺乏整体规划。目前,各区块景点的规划布局基本完成,但是没有针对夜间消费场所、设施建设、业态分布、品牌打造等总体规划设计,导致布局呈现散、杂、小、乱的特点;二是缺乏专业运营。目前,该乡面临营销难的问题,依靠传统的营销方式已难以实现消费的增加,亟需创新营销手段。 三、湫山乡发展夜间经济的对策建议 (一)坚持全方位保障,优化夜间经济发展环境。一是完善配套设施。进一步优化公交线路设置,增加夜间运行班次,加开城区与各乡镇的夜班车,确保群众夜间出行便利;尽快完善乡镇的水电气供给、污水垃圾收集处理、餐饮油烟处理等配套设施,改善消费环境。二是加强政策支持。鼓励自主创业,从事夜间经营活动,相关部门要从财政专项资金中给予一定补助,推动夜游经济快速发展。 (二)坚持深挖文化内涵,打造夜间经济品牌。乡村夜间经济应与城市夜经济区分开来,游客来到乡村,更多是寻求乡村所带来的差异化体验。因此,一方面,在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上要更加深入,打响“夜湫山”品牌名片,明确“夜游古村”的主题,形成独具风格、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夜间经济。另一方面,要立足群众消费需求,大力发展具有乡村特色的创新引领和品牌吸引力的夜间经济业态,比如打造油茶特色美食,赏油茶花,品油茶美食,看古法榨油,让人一想到油茶就想到湫山。 (三)坚持专业化运营,提升夜间经济发展品质。按照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群众参与、政府引导的思路,引进专业管理运营团队,实行夜间经济项目开发、招商、运营、管理、收费“一条龙”。同时要创新营销方式和手段,抓住80、90为代表的中青年群体这一消费“主力军”的消费心理,充分运用现代媒体营销夜间经济,引入科技、时尚元素,以个性化包装、体验式设计,打造一批风格鲜明的特色餐厅、特色景区、特色演出等夜间“网红打卡地”,让夜晚成为中青年消解压力、释放活力、放松休闲的最佳时光。
来源:仙居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