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光电作品《海上生民乐》在上海音乐厅开启首轮驻演
《海上生民乐》是上海民族乐团近年来演出率最高的经典品牌,自2016年首演以来已上演了80余场。 演奏家们考试上岗,带来全新民乐舞台 此次驻场版《海上生民乐》在延续原有特色的同时,更注入了科技感和未来感,八首风格多元的原创作品经过重新创编,挖掘海派音乐的新生魅力。 “我们每一首作品都包含着中国文化的意象或精神。”上海民族乐团团长罗小慈介绍说:“比如手碟与尺八带来的《水行》,展现了‘上善若水’的哲学奥义;古筝独奏《墨戏》尽显中国书法的气象万千;一曲《酒歌》琵琶联袂京剧,诉尽霸王项羽的柔骨豪情……我们期望通过音乐不仅唤起大家的情感共鸣,也能激发观众对民族文化的思考。” 为了配合《海上生民乐》的驻场演出,上海民族乐团在为演奏团队进行了一场特殊的年度业务考核。多个声部的演奏家每人都作为主奏,以独奏《海上生民乐》的形式进行业务考核。这不仅全方位锻炼和提升演奏家的水平,也为更多青年演员提供了机会和平台。 于是,观众也在当晚音乐厅的舞台上看到了特色鲜明的全新民乐演奏。 罗小慈团长说:“演奏家们的二度创作会让作品体现出完全不同的个人特色。比如唢呐与电声《穿越》,有洒脱震撼的摇滚风,也有帅气炫酷电音范。观众如果想看到更多青年民乐人丰富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可能看一场还不够。” 音乐之外,舞美服装也独具匠心 总导演马俊丰介绍道,此次演出虽以音乐为创作核心,但其他方面也同样独具匠心。 舞美设计上,采用了“流水”的创意形式。“音乐是流动的艺术,是能够流淌到心里的声音。”舞美设计胡佐说道,“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中国民族音乐,也像流水一样,源源不绝、从未断层,表达着我们的情感和思想!” 在服装造型上,为了充分展现传统民族乐器的文化底蕴,服装设计董桂颖着力展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中国文化的国际化、时尚化表达。“《海上生民乐》作为代表上海向国际传递中国音乐文化的窗口,我们想体现的一定不是一味传统的复古,而是具有现代审美意识的、中国文化的产物。” 多媒体视觉导演毛翘楚更是为了“吃透”这些音乐作品,跟随罗小慈团长和总导演马俊丰进行深入系统的学习,从文化内涵的角度呈现音乐艺术的视听盛宴。 “为了展现《山水》的主题意境,选择了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让音乐回归山林,突出人与自然的古老主题、中国‘天地人和’的哲学观念。” 而在《墨戏》中更是根据音乐情绪的起伏设计选取不同的书法素材。 “音乐与书法相结合,时急时缓,时轻时重。乐音舒缓轻柔时,选用北魏碑刻《张猛龙碑》,潇洒古淡,奇正相生;激昂酣畅时,配合张旭的狂草《古诗四首》,洒脱不羁,快意磊落。经过多次打磨,我们希望通过音乐与多媒体画面的交互融合,呈现中国艺术的当代美感和博大精深。” 当音乐与光影交相辉映 此次在上海音乐厅与民乐演出共同进行的,还有首次亮相的“光音的故事”——大型3D Mapping墙体秀。 雨夜拍摄的灯光秀 在这场璀璨的光影视听旅程中,“艺术之墙”将化身流动的字节与音符,通过序章、回响、变奏、新生、华彩五个篇章,讲述曾经发生在上海音乐厅以及这座城市的文化故事,展示这座值得被一再阅读的历史建筑的无穷魅力,成为彰显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闪亮名片。 上海音乐厅总经理方靓表示:“‘光音的故事’——大型3D Mapping墙体秀是音乐厅‘文旅融合’的一次创意尝试,我们希望以艺术和技术相结合的别样方式让市民和游客朋友们了解上海音乐厅,了解上海这座城市,了解海派文化故事。我们的剧场和绿地有独特的优势,以后,更多的游客和市民可以在这里休闲,喝着咖啡饮料,慢慢阅读着城市的历史建筑,这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国乐、建筑、光影,10月20日-11月11日,一场打破视听疆域的全新文化盛宴已经开启,申城观众们不妨在这个秋天走进音乐厅,奔赴一场伴着桂花香气的民乐盛宴。
来源:周到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