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产业分析 >

上海科协发布《2022 年中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趋势报告》

时间:2022-06-07 | 来源:佚名

  “无论是儿童青少年还是家长,对于眼底疾病的认知都非常不足。”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周行涛院长在解读《2022 年中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趋势报告》时呼吁,要加大科普力度,帮助大众建立起完善的近视防控意识。

  在第27个全国“爱眼日”,作为2022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上海系列活动之一,由上海市科协、蔡司、腾讯联合主办的上海科坛·《给孩子一个清晰的世界 - 2022 年中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趋势报告》线上发布会,在6月1日儿童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举办。

  上海市科协党组书记、**马兴发表示,《趋势报告》是落实《“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2021-2025年)》的具体体现,对疫情常态化防控时期家庭和学校做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市科协愿携手国内外一流科技企业,联合专业科技工作者,发挥科普的力量,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递爱眼护眼的科学权威声音。

上海科协发布《2022 年中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趋势报告》

  蔡司大中华区总裁Maximilian Foerst希望通过《趋势报告》,提供更多元、更深入的洞见,进一步促进眼科从业人员、科普工作者、家庭、学校和监管机构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腾讯健康医药行业业务总经理胡君平表示,随着眼科医疗行业融入更多大数据、人工智能、传感技术等高科技,眼科医疗服务正走向真正意义的智能化,并快步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

  对近视及防护认知依然不足

  国家卫健委1月发布的《“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2021-2025年)》指出,眼健康是国民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全年龄段人群全生命期,要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眼健康水平,持续推进我国眼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继去年《趋势报告》首发后,蔡司、腾讯、上海科技报社再次携手编制2022年《趋势报告》。

  今年《趋势报告》调研样本覆盖1400名儿童青少年的家长和400名10~15岁青少年,相比去年调研对象范围更广,并首次增加了300位幼儿园、小学和初中校医的调研样本,提高了数据的多样性与代表性。

  《趋势报告》展现出公众对于近视及防护的认知依然不足。例如,低龄儿童家长对近视危害的认识仍处于较低水平。0~3岁儿童家长中只有67.5%认为近视是可以被预防的、只有49%认识到近视度数加深会增加并发症的风险,比例远低于其他年龄段家长。

  高度近视的危害同样被忽视。儿童青少年和家长对于高度近视普遍缺乏正确的认知,仅有34.5%的家长和30.5%的青少年,能正确认知高度近视的阈值。仅有14.2%的儿童青少年家长,和8.5%的青少年知晓眼底疾病是高度近视并发症之一。有22.6%的家长和39.3%的青少年没有听过高度近视并发症的概念。

  对于4~6岁处于刚近视儿童,不少家长可能由于存在逃避心理,不愿意给孩子配戴眼镜,试图采取其他方式“矫正视力”,甚至可能因此错过干预近视发展的关键窗口期。

  在调研的300家学校中,有10%的幼儿园和2%的小学仍未开展校内视力筛查工作。开展筛查的198所小学和初中里,仍有57所学校每年只有一次筛查,低于国家一年至少两次的要求。(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中小学生定期视力监测主要信息报送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教育部门每年春季和秋季学期分别报送一次中小学生视力监测结果)

上海科协发布《2022 年中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趋势报告》

  尽早建立屈光发育档案

  “我们需要建立多样化的科普渠道,推动近视科普精准化。”周行涛指出,针对0~3岁儿童,要尽早建立屈光发育档案。“屈光发育档案是一份像学籍一样的视觉健康档案,包括裸眼视力、矫正视力、屈光度、眼压、角膜曲率、眼轴等10多项与视力发展相关的项目。屈光发育档案既能提前发现近视的苗头,早期给予有效地防治干预,也能筛查出斜视、高度远视或高度散光等导致的弱视,并及时给予矫正和治疗。”

  周行涛呼吁,推动搭建学校、医院与家庭一体化的眼健康服务支撑平台,让屈光发育档案和核酸信息一样,随时可查、随地可查,保障屈光发育档案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从而有效提升儿童青少年的近视防控效率。

  对于高度近视危害,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眼轴一旦增长到25毫米或26毫米时,孩子发生视网膜脱离的风险就会快速升高。而高度近视会造成眼底病发生风险增加,这会在50岁以后逐渐体现出来,眼轴越长,风险就越大,高度近视引起的眼底疾病存在致盲的可能性。”周行涛建议,将高度近视的危害科普前置,更早建立起危害意识,引导家长自发加强干预,“尤其是对于已经近视的孩子,要引导家长及孩子建立定期眼健康检查的习惯,寻求规范化的诊疗”。

  此外,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框架镜、角膜接触镜、阿托品等是具备循证医学依据的科学有效的近视矫治手段。周行涛认为,要大力推广规范化诊疗模式,防治非正规干预手段带来的二次伤害。

  网课该近视防控带来不良影响

  新冠疫情让网课成为一种常态。《趋势报告》指出,随着学生接触电子设备的机会和时间明显增加,给近视防控工作带来不良影响。一份教育部对各省市(区、市)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在疫情期间视力变化情况的调研显示,2019年年底至2020年6月,半年时间近视率增加了11.7%,其中小学生近视率增加15.2%。

上海科协发布《2022 年中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趋势报告》

  2022年调研结果也发现,目前仍有26.0%的10~15岁青少年正在上网课,且其每周平均网课时间为3.51个小时,使用最多的媒介为iPad/平板电脑,比例为54.3%,其次是电脑和手机,使用比例分别为27.8%和16.2%。

  对此,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联合相关部门制定并印发《儿童青少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近视预防指引》,要求“线上学习时间,小学生每天不超过2.5小时,每次不超过20分钟;中学生每天不超过4小时,每次不超过30分钟。电子产品的选择应尽可能选择大屏幕电子产品,优先次序为投影仪、电视、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手机。连续视屏学习时间超过20~30分钟,至少活动性休息10分钟。”

  专家则对上网课时的光照环境和屏幕亮度提出了建议。上海市儿童医院乔彤主任医师认为,“线上教学课程最好在白天进行,因为白天有自然光线的照射,避免孩子在相对暗的环境中眼睛出现调节过度的情况”。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主任也表示,“儿童青少年上网课时,周围环境不宜过亮或过暗。显示器的亮度也应该调整到合适的水平”。

来源:上海科协

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不代表本平台立场,仅供读者参考,著作权属归原创者所有。我们分享此文出于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谢谢!

推荐阅读

扩展阅读